> 文章列表 > “吾亦於世何所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吾亦於世何所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吾亦於世何所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吾亦於世何所恋”出自宋代白玉蟾的《听猿》。

“吾亦於世何所恋”全诗

《听猿》

宋代 白玉蟾

三树五树啼寒猿,一声两声落耳根。

吾疑耳到猿啼处,却是猿声随风奔。

猿声不悲亦不怨,吾亦於世何所恋。

夜深月白风籁寒,听此忽然毛骨换。

《听猿》白玉蟾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诗词:《听猿》

朝代:宋代

作者:白玉蟾

三树五树啼寒猿,

一声两声落耳根。

吾疑耳到猿啼处,

却是猿声随风奔。

猿声不悲亦不怨,

吾亦於世何所恋。

夜深月白风籁寒,

听此忽然毛骨换。

中文译文:

三树、五树中寒冷的猿猴啼叫,

一声、两声回荡在耳边。

我以为猿猴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,

实际上是猿猴的声音随风奔跑。

猿猴的声音既不悲伤也不怨恨,

而我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何所依恋。

深夜里,皎洁的月亮和凉风吹拂,

听到这声音,忽然感到寒意侵袭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《听猿》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听闻猿猴的啼叫所引发的感受。诗中,猿猴的啼声通过树木传入诗人的耳朵,但实际上猿猴的声音并没有停留,而是随风飘散。猿猴的啼叫既不悲伤也不怨恨,这与诗人对世俗的情感和执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诗人对猿猴啼声的描绘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,更是内心的共鸣。他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依恋之处,意识到自己与猿猴的声音一样,没有悲伤和怨恨,没有执念和纠结。夜深人静时,月光和风声共同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,诗人在此刻听到猿猴的声音,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寒意,这种感觉使他的身心产生了震颤。

整首诗通过对猿猴啼叫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纷繁扰攘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。诗人以猿猴声音的随风而逝作为隐喻,表达了对于人世间繁杂事物的超然态度,以及对于纷扰世事的冷静观察。这首诗唤起了读者对于内心深处的寂静与超脱的思考,以及对于世事的一种超越性的认识。